服裝企業(yè)的大店尷尬
- 發(fā)布時間:2014-05-04 作者:spolo 來源:h9492.cn
- 采取大店模式的本土服裝品牌最近開始頻頻亮起紅燈,關店、虧損一直困擾著他們。一方面,黃金商圈商鋪租金高漲,開設大店面臨高投入、低產出的尷尬;另一方面,大店對樹立品牌形象、提供更完美的消費體驗很有幫助。對于本土品牌來說,日漸盛行的大店模式成為一個未知數。
大店遭遇尷尬
寬敞的店面、琳瑯滿目的商品、完善的消費體驗、別致氣派的裝修都是服裝大店帶給消費者的感受。大店模式在滿足消費者物質需求的同時,也迎合了消費者的心理變化。我們看到,品牌店面的規(guī)模越來越大,仿佛告訴消費者,“在這里,有你所需要的個性化追求與品質享受,你值得擁有”。
早在幾年前,本土品牌就開始向“大店模式”進軍,然而結果并不盡如人意。今年年初,頻頻曝出企業(yè)關閉大店的消息。美特斯邦威位于上?;春B飞倘Φ拿娣e超過2000平方米的Me&City旗艦店,開業(yè)不到兩年,租期還未滿,卻因不斷上漲的高額租金和長期虧損的壓力,不得不選擇關門大吉。而另一家位于上海南京西路商圈的耐克旗艦店也遭受了同樣的問題。企業(yè)陸續(xù)關閉大店的舉動,一時間讓業(yè)內熱衷且備受追捧的大店模式受到了質疑。
不僅如此,記者在走訪中,也從本土品牌大店的客流量中看出些許無奈。以西單、王府井等黃金商圈為例,同樣氣派的本土品牌大店與ZARA、H&M等國際快時尚大店相比,看起來略顯空曠。ZARA店里的試衣間門口、付款臺前排起了長隊,而比鄰的美邦、波司登等旗艦店中,導購卻“悠閑地”在店內徘徊張望。
本土品牌受困緣由
為什么很多消費者樂此不疲地去ZARA等國際快時尚品牌門店購物,卻不愿意走進同樣平價的本土品牌門店呢?其實他們給出的原因很簡單,因為ZARA等品牌的產品豐富,足夠挑選一番,而本土品牌大店卻被認為是“空有一副皮囊”,店面大、貨品少、更新慢。
從貨品更新速度上看,國內服裝品牌的平均周轉天數為185天,而ZARA和H&M約為15~50天。就算是緊跟ZARA步伐的美邦,從設計、定稿到生產等環(huán)節(jié)也需要70天的周轉時間。供應鏈環(huán)節(jié)的反應速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(yè)的銷售利潤,商品在供應鏈環(huán)節(jié)上多周轉一天,就意味著貶值。
另外以貨品陳列為例,如果一般性的專賣店,對款式數量、產品主題性與系列性要求都不會太高,但如果店鋪面積達到了幾千平方米,包含了幾個樓層,那么每個樓層的產品主題性與系列性就要有非常明顯的區(qū)別,貨品也必須足夠豐富,這就對產品開發(fā)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目前,國內消費市場面臨購買力不足,消費者購買信心不足等問題,這也影響到很多品牌企業(yè)的銷售情況。專家表示,在勞動力等成本不斷上漲、經濟發(fā)展前景迷茫的情況下,企業(yè)的大店擴張可能意味著高風險、高投入、低產出,本土服裝品牌開大店恐怕不是最好的選擇。而一個企業(yè)是否需要開大店,要從財力、經營水平以及消費群體等多方面考慮。
投入與產出的博弈
大店的位置和規(guī)模對于品牌形象的影響甚至高于區(qū)域廣告。一些致力于大店營銷的企業(yè)笑言:“很多品牌不肯在繁華區(qū)域開店,因而品牌形象受到影響,最終只能淪陷到低端的價格競爭中?!钡珦嚓P人士透露,在繁華商圈中開大店并能夠輕松實現盈利的,只有ZARA和優(yōu)衣庫等國際品牌。
大店一般都開在國內一二線城市的黃金商圈中,而受到黃金商圈商鋪的高成本影響,店鋪的平效自然就會降低。有報道稱,美邦關店的淮海路商圈商鋪的價格已經上漲到每平方米每天80元,在該地租用超過2000平方米的商鋪,一年的租金在5000萬元左右。
雖然面臨高昂租金的壓力,但很多品牌還是“硬撐”在繁華商圈中開店,這也說明了,這樣做有一定的回報,尤其在品牌形象建設方面。從直營店鋪網絡建設來看,雖然大型直營店單獨的投資回報率不高,投資回收期長,但對樹立品牌形象、提供更完美的消費體驗,以及增強周邊加盟商信心很有幫助,一些本土品牌認為杠桿效應最終體現為銷售業(yè)績的增長。
對此,專家認為,大店所營造的品牌訴求、品牌形象是多數品牌愿意投入大店模式的原因之一,但由于我國地租價格飛速上漲,很多企業(yè)開大店的壓力非常大。商鋪租金過高,企業(yè)銷售額無法支撐高漲的租金,那么造成的虧損就會遠遠高于大店模式帶來的隱形效益。